北京2017年中考贯通培养招生办法
北京2017年中考贯通培养招生办法
各区教委,各有关高等院校、中等职业学校,教育考试院、教育科学研究院:
    为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,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径,根据《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》(京政发〔2015〕57号)精神,经市教委2017年第9次主任办公会研究通过,按照“稳中求进、优化完善”的工作原则,决定2017年继续扎实推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,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    一、指导思想
    坚持立德树人、全面发展,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;坚持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,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;促进教育公平,完善职业教育体系,构建人才培养“立交桥”,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;对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,改革专业设置,调整教学计划,全面加强校企合作,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;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,增强职业教育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和影响力。
    二、项目类别
    (一)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
    以北京市重点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招生单位,与优质高中、本科高校、国内外企业协作,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(其中本科教育通过专升本转段录取)。
    (二)高级外语人才培养项目
    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招生单位,培养高层次、高素质、高水平的外语人才。包括非通用语和“外语+”项目。(其中本科教育通过专升本转段录取)。
    (三)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项目
    以首都师范大学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、北京联合大学、北京城市学院、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招生单位,培养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教师(其中本科教育通过专升本转段录取)。
    三、招生管理
    (一)招生对象
    符合当年中考升学资格的本市正式户籍考生。
    (二)招生计划(见附表)
    2017年计划招生6760人,其中: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招生计划5090人,高级外语人才培养项目招生计划220人,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项目招生计划1450人。
    (三)招生录取
    所有招生计划全部通过提前招生的方式进行,按专业大类下达到各区。按项目和专业类别设置最低录取分数线。具体招生录取方式参见市考试院当年招生管理办法。
    四、学籍管理
    (一)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和本科高校招录的学生,1至3学年执行中等专业学校学籍管理办法,4至5学年执行高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办法,完成5年学习任务成绩合格者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;完成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通过专升本转段考试进入本科阶段学习,完成6至7学年学习任务成绩合格者,取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(专升本)毕业证书。
    (二)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招录的学生,1至3学年执行中等专业学校学籍管理办法;完成3年学习任务,成绩合格者取得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毕业证书;4至5学年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,成绩合格者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;完成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通过专升本转段考试进入本科阶段学习,完成6至7学年学习任务成绩合格者,取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(专升本)毕业证书。
    (三)依据学生个人意愿,允许学生在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时提前毕业,由学籍所在学校颁发相应学段的毕业证书。本科院校招录的学生只能在完成高等职业教育时提前毕业。提前毕业者不再具有贯通培养资格。
    五、教育教学
    (一)整合优质教育资源,聚焦创新人才培养
    1.基础文化课教育可以引进优质高中课程方式予以强化;本科教育阶段与市属本科高校联合培养。
    2.学生在校学习期间,综合成绩优秀者通过中外双方设置的选拔机制,同时达到国外院校专业考核标准及该国家语言水平要求,由政府给予部分资助进入国外院校开展访学研修。
    3.试验院校要与合作院校、合作企业和国外合作单位建立联合培养机制,并签订合作协议。共同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,整合校内外教师、设施、实验、实训等资源,构建整体设计、系统培养、贯通实施、校企合作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机制。
    4.学生入学后基础文化课程教育阶段不分专业,进入专业课程教育阶段可按学校规定申请相应专业。
    (二)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着力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
    1.基础文化课程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搭建课程体系,开展通识教育,引入大学先修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、科学素养、健康素养,增强学生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,培养学生国际交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    2.专业教育课程瞄准高精尖产业人才需求,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、国际大型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,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,培养国际化、高水平、创新型、复合型人才。
    3.全方位推动教学组织、教学方法、教育科研、教学评价、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创新,推行小班化教学、选课
相关内容